相关新闻1.2007年5月,蒋氏在接受周刊访问时,直言“我家人曾经迫害台湾人民”,对曾祖父 蒋中正与 国民党提出评价及反省,并坦言:“国民党有没有杀人?有,这是事实,所以‘在上海杀’还是‘在台湾杀’不重要;‘228’已经从2月被炒作到了5月。”蒋友柏对国民党的一些政策提出评价,这是蒋家第一个提出反省观者,引起海内外相当瞩目。 提及 共产党以前如何辱骂蒋家先人,蒋氏认为现在国民党欲与共产党和解前,实在应该向因国民党认定为“匪谍”的家属道歉。由于父亲在《风雨中的宁静:蒋孝勇的真实声音》一书中曾表示,“我们家到了这一代,也应该和政治做个了结”,并嘱咐子弟“莫从政”,蒋友柏遂与政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。 2.2007年7月底,蒋友柏由于国民党正 副总统候选人“马( 马英九)萧( 萧万长)配”的选情而对荣誉主席 连战提出批评,引起国民党高层的重视;但国民党高层定位蒋氏为“商人”,表示外界不需“大惊小怪”。 3.2007年12月24日,蒋友柏观察民进党与国民党“两个党用的都是负面的(选举)策略,没办法带给选民‘hope’(希望),却很会操作‘fear’(恐惧)”。也对某些自认代表蒋家说话的人表示不满,也建议国民党不要反“ 去蒋化”。 4. 2009年12月22日,蒋友柏上榜《时尚网》 时尚人物,标题:“蒋友柏:愉悦创意蒋生活” “何谓悬崖? 在崖上,有最清的风。 在崖边,有最透的景。 在崖下,有粉身碎骨的失败。 学会拥抱前方与上方的美景,一边接受下 方的现实,就能体会悬崖学。 为了要快速地成长,我把自己放在一个极端矛盾位子。我是创业家,也是实业家。 我是成功的商人,也是好父亲。我管资产,也做设计。我年轻,但顾家。 我有本挥霍,但不用钱买空间。 蒋友柏说:学会融合这些“灰”,就是我竞争的本钱。只希望,我这些不合乎常理的逻辑,可以为我争出一片天。证明,我父亲存在过。” 蒋友柏出身豪门,而非一般豪门。中学时,他答的历史,老师不能打错,因为那都是他的“ 家事”,从他而来的才是正史,所以他的 近代史一直是最高分。蒋友柏为蒋家第四代八位中的一个,但因为自己的设计公司,和俊朗的外型,是台湾少有的同时在一天登上娱乐和政治版的明星。因为生活环境的变迁,他经历了不同以往 豪门贵族的生活。蒋氏家族在台湾的显贵自不必多说,但当权势依附于你的同时,危险和尔虞我诈的政治阴谋也随时伴随着你。1988年蒋友柏12岁时,爷爷 蒋经国逝世,蒋家为摆脱政治因素,举家搬迁到 加拿大生活,而这对于蒋家而言要适应的不仅仅是异国生活,而是悬崖坠落的疼痛。蒋友柏第一次感觉到人生的归零。17岁,蒋友柏遵循父亲的愿望,绝不踏入政界,想选择艺术,但父亲强烈反对,因为父亲决不要儿子一世清贫,甚至无能担当家庭,所以他选择进入 纽约大学学习 经济管理和 投资,他以为自己可以在毕业后进入父亲的台湾中央投资继承父业,不料父亲因癌症早逝,蒋友柏选择休学,回台湾照理 家事,而此时他才发现其实家里除了房产,积蓄甚薄,他难以忍受丧父之痛,又要承担整个家族的生计,他消失了两年,在 纽约拼命赚钱,蒋友柏感到自己人生的第二次归零。正是人生的起落,让31岁的蒋友柏很是知足自己所有,也造就了他悲观主义的成事心态。他总是问自己:“我做什么别人不会讨厌我?我做什么我太太才不会离开我?我做什么才可以安宁地生活?我做什么才可以让公司做下去?”只是,对于难以控制自我情绪的人而言,这样向前看的“what if”(假设)是否是有意义的未雨绸缪呢? 如今已为人父,蒋友柏有自己的方式。出差在外时会和家里人约好,每天下午五点半打电话回家和孩子聊天。果然,采访至五点半时,蒋友柏看表,道,对不起,我必须打个电话和小孩聊天。 “弟弟,我也很想你啊……”蒋友柏昵称儿子为弟弟,这一细节有趣,记者捕捉得亦好。另一细节,他带儿子去过 中正纪念堂,却笑称是去那里喂鸽子。看来,那里也有广场,人来人往,鸽子起落。 “出外一条龙,回家一条虫。” 这是蒋友柏对自己的形容。这个男人曾被 台湾女人评选为“最想拥抱的梦中情人”第二名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是个口碑很好的居家好男人。他是个会穿着 APE出外给孩子买冰激凌,送孩子上学的 二十四孝老爸,是个忠心老婆的好男人。 蒋友柏的爱情理论很适用于这个讲究 成本控制的年代。“爱情也是投资,买得快自然要卖得快,才有 资金周转,获得最大赢利,而需要长期投资的项目,你自然要好好经营,以获得利益长远最大化。”他很喜欢用“功能论”,而他的功能就是给家庭无限选择的可能。我很感动,一个男人若怀有责任心对一个家庭,那么他就是一个好男人了。蒋友柏算一个。 去他的博客和公司网站转了转,这是一个体现出教养的 酷哥。2008年,他的设计公司悄然开进了上海。 蒋,这个字可有多少写法? 后人后事,亦不知几多转身。天高地阔, 历史活着。一根细细的针,一次又一次穿过十月。 为杂志写专栏1.《YAHOO!奇摩》 时尚专栏(已停) 2.《 凤凰周刊》(看过蒋友柏的专栏文章,觉得不错。也有很多人搜集杂志以保存。) [title2] |